观看了日本女排晋级世锦赛四强的比赛后,笔者深刻感受到中国女排在整体实力上的一些差距,这也是我们需要尽快弥补的方面,否则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。
首先,我们必须在接应位置上进行重新审视和完善。当前中国队的二传在给二号位传球方面显得不足,这部分原因是因为国内青训体系对接应位置的重视不够,导致一些优秀苗子因进攻能力强而被转移到主攻位置,而接应大多由副攻或二传改造而来。未来,我们应从源头入手,在青训阶段便挑选有潜力的选手专门培养接应位置,避免随意转换而影响到整体规划。
同时,我们需要明确接应的定位。到底是强调进攻能力、保障能力,还是希望培养全面型接应?这方面需要结合团队整体战术布局以及人员特点去深入研究,以便更好地发挥接应在场上的作用。
排超联赛一直是国内锻炼球员和实验战术的核心舞台,但我们必须承认,高水平的国外联赛对年轻球员的成长意义更加重大。这次日本队的成功很大程度依赖于许多球员在海外联赛的锤炼,促进了个人能力提升。中国女排也应该尽早让队员去国外高水平的联赛积累经验,通过实战提升心理素质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。
国外联赛的经验非常宝贵,年轻球员不需要非去顶尖豪门俱乐部,通过参与适合自身发展的联赛即可显著提高竞技水平。同时,国内排超联赛水准也需进一步提升,我们可以通过引进优秀外援和教练,双向优化国内联赛和球员培养体制。
在进攻体系方面,我们需要跳出现有模式,建立更为多元的战术体系。比如增加副攻和接应的进攻参与比例,优化拦防体系,同时提升发球的针对性和杀伤力,使战术链条更加紧密。在这些方面,日本队的稳定一传和以速度为主的进攻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
中国队从来没有形成真正稳定坚固的一传体系,自由人水平也并非顶尖,很多时候还需要主攻和接应协助防守。但主攻球员的承压能力普遍偏弱,尤其在关键比赛中容易受情绪影响。未来,我们应注重为年轻主攻进行心理抗压训练,模拟关键比赛中的高压场景,让选手在心理素质上更为成熟。
技术层面也应有所突破,比如多手法进攻的专项训练,包括吊球、抹球、打手出界以及直线进攻,提升进攻灵活性。另外,副攻快球的合理化运用、接应跑动配合、主攻为核心的后排进攻体系都应该成为战术优化的重点。
在选材方面,可以借助国内联赛观察新晋球员尤其是06-08年龄段的接应新苗,参考龚翔宇成长路径的成功经验。同时,还可以考虑引入国外顶级的教练资源,例如日本基本功扎实的训练理念以及意大利、塞尔维亚在副攻和接应上的技术优势,通过短期培训给年轻球员和整体战术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。


